每個時期的青年學生都有其不同的特點,那么,時下的大學生在品德形成中有何不足?孝感學院的教育工作者認為:現(xiàn)在的大多數(shù)學生是獨生子女,長輩對孩子過于寵愛驕縱,致使許多孩子冷漠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責任心,遇到事情不知道感動,受到幫助不知感謝,甚至對自己父母也缺乏理解與尊重。這種狀況實際是孝德文化的危機,也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挑戰(zhàn)。
對此,地處全國著名的“孝子之鄉(xiāng)”的孝感學院,充分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資源優(yōu)勢,堅持“百善孝為先”,以文化育人,用感恩教育、孝德教育濡染學生。學校成立了孝文化研究基地,結合教學開展教育,還出版了“孝文化研究系列”文集。大學生們還通過學習生活,認識孝鄉(xiāng),走近孝子,了解孝俗,進一步感知孝文化。學校每年都邀請事跡突出的“英雄父親”、“光榮母親”來校與學生交流,這些父輩坎坷的經(jīng)歷、飽滿的摯情,化作了“流往心田的愛”,常常使得同學們眼含淚水,深受感動。
學校認為:認識的轉變不可能一天完成,需要長期的積累;轉變也不可能只靠外部的刺激,更需要學生自己親身參與,獲得切身感受。
每年,學校團委都舉行書信感恩活動。今年5月10日,在“念親恩、暢夢想”活動中,學校近8000名在校生親筆給家人寫了一封信。5月13日母親節(jié),學校林蔭道的棵棵玉蘭樹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卡片,上面寫滿了對母親的祝福。一位學生家長在收到女兒用做家教掙的錢買毛線給他織的手套、圍巾后深為感動,他在給學校老師的信中說:“看來孩子選擇這所學校是正確的。”
針對當前社會上存在的孝文化弱化乃至缺失危機,學校近年來堅持開展孝德教育,結合社會生活實際開展時評,及時升華學生們的道德理念,弘揚“人文關懷,孝親敬老”的主題。2006年底,當代孝子——河南礦工謝延信的事跡經(jīng)媒體披露,學校學工部立即在學生中組織了學習討論。今年春,針對楊麗娟追星十年、致父蹈海的案例,學校在學生中開展了“何謂父慈?何謂子孝?”的熱議,大家普遍認為:父慈,不是無原則的溺愛;子孝,必須是用心體恤與尊重。
孝在博愛。孝義的弘揚必然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互愛。在孝感學院,做得最好的工作是扶貧幫困。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并帶頭捐款;辦事機構千方百計,勉力籌集;學院教職工感同身受,熱情響應。學校實現(xiàn)了不讓一名貧困學生因貧困失學的目標。而且學校還有一個傳統(tǒng),那就是很多獲得獎學金的學生都會拿出一部分錢來資助其他貧困學生。
孝是責任。感恩教育還使同學們領悟到孝文化中責任與義務的內涵。學校學風濃郁,校園和諧,出現(xiàn)了令人欣慰的兩高——高考研率,在報名學生中,有15%的學生考上研究生;高就業(yè)率,截至7月15日,應屆畢業(yè)生已有90%成功簽約,順利就業(yè)。在2006年,學校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的學生違反規(guī)定受到處分。同時,還涌現(xiàn)出了寒假期間勇救落水兒童的好學生張文笑等優(yōu)秀典型。
本網(wǎng)站的信息及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于網(wǎng)絡及各院校網(wǎng)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