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比較正規(guī)意義上的留學教育僅有一個半世紀多一點兒的歷史,卻涌現(xiàn)了三次頗有影響的留學大潮。
第一次留學潮出現(xiàn)于20世紀初年,是1894年甲午戰(zhàn)爭后中華民族覺醒的重要標志,直接為辛亥革命做了人才和思想輿論的保證,隨之而來的是孫中山領導的反清革命的勝利和共和國的旗幟首次在中國的大地上高高飄揚;第二次留學潮涌現(xiàn)在五四運動之后,是中華民族又一次民族覺醒推動的結果,客觀上促進了共產黨的創(chuàng)立和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接踵而來的是毛澤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第三次留學潮則至20世紀70年代末才出現(xiàn),是改革開放即中華民族第三次民族覺醒的產物,也是改革開放的碩果,為中國人真正走向世界和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了人才和思想的保證,鄧小平確立的改革開放戰(zhàn)略之所以大踏步邁進,留學生是重要支柱之一。三次留學潮伴隨著三次民族覺醒和三次大的社會變革,也涌現(xiàn)了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三位歷史偉人。其中孫中山、鄧小平本身就是留學生,毛澤東雖然陰錯陽差沒有到國外留學,但他是五四時期留法勤工儉學的積極倡導者和支持者,一向對留學生抱以厚望和特殊的尊重。三次留學潮幾乎和中國近現(xiàn)代的歷史相始終,和中國現(xiàn)代化的進程相伴隨。如果將三次留學潮加以比較,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即第三次留學潮規(guī)??涨?,影響巨大,史無前例,非前兩次留學潮所能比,具有劃時代意義。
一
眾所周知,開創(chuàng)中國留學教育先河的是容閎博士。1847年,19歲的容閎經(jīng)過98天的海上顛簸來到了紐約,后往耶魯大學留學。1854年畢業(yè)后,為了說服清政府向美國派留學生,他放棄在美國可以從事優(yōu)越工作的機會,返回中國。經(jīng)過18年的辛苦奔波,才在曾國藩、李鴻章的幫助下,于1872年到1875年率領120名10歲到15歲的幼童到美國留學。按照容閎的設想,中國如果每年都向國外派遣數(shù)量可觀的留學生,堅持100年,則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中對高級人才的需求就可以解決,古老的舊中國就可以慢慢變?yōu)槊绹菢訌娛⒌男轮袊H蓍b的設想無疑是遠大而有道理的,它觸及到了中國社會變遷中帶有核心意義的高級人才的培養(yǎng)問題。但是,堅持封建專制的清政府對待人才的惟一標準是是否有利其統(tǒng)治。當留美幼童開始出現(xiàn)“西化”傾向的時候,就不計成本毫不猶豫地于1881年將幼童中途撤回,不但容閎百年派遣留學生的遠大理想化作泡影,連最初確定的幼童留美15年的計劃也未能實現(xiàn)。這些幼童歸國后幾乎被看作“政治犯”,不予重用。詹天佑等留美幼童后來的輝煌成果完全是他們自我奮斗的結果。可見,洋務運動時期雖然打開了出國留學的大門,清政府在派留美幼童的同時,還往歐洲派遣了80多名留學生,但整個社會的思想意識是相當落后的,即使在廣大民眾乃至知識界,留學生也不被看重。留美幼童在招生時就曾遇到極大的困難,人們寧愿讓孩子讀八股、考科舉,也拒絕送子女到美國讀書。嚴復從英國留學回來,已經(jīng)做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的校長,但仍被社會尤其是官僚文人所輕視,不得已四次去考科舉,但皆名落孫山,直到1910年,嚴復已經(jīng)56歲了,清政府才大發(fā)慈悲,“獎勵”了他一個“進士出身”,讓人啼笑皆非。這種社會氛圍使19世紀70年代開啟的派遣留學生的大門一度關閉了近20年。
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清政府被日本戰(zhàn)敗的消息傳出后,舉國震驚。一向被中國人看不起的日本居然割去了中國的寶島臺灣,還得到2億兩白銀的賠款。真可謂“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誠如梁啟超所形象指出的那樣:沉睡了上千年的中國這頭睡獅終于在甲午戰(zhàn)爭之后猛醒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人渴求民族獨立和民族復興的熱情空前高漲。于是出現(xiàn)了爭先恐后往日本留學,借以尋求救國救民良方的熱烈場面。甚至有父子、母女、爺孫乃至全家留學日本的感人情景。日本友人為了給中國留學生補習日語和其他基礎知識,開辦了20多所新學校。1905年留日學生猛增到8000多人,1906年又上升到1萬多人。整個20世紀初年,留日學生有2萬多人。這在當時是一個很驚人的數(shù)字。在“留日熱”的推進下,也有少量的留美生、留歐生出國。出國留學已經(jīng)成為中國人認可的一條獲取知識、成就事業(yè)的重要通道。這種思想觀念的轉變無疑改變著中國人的知識結構和中國文化的內涵以及與世界的聯(lián)系。而“留日熱”最顯著的政治功效就是為孫中山創(chuàng)立推翻帝制、創(chuàng)建共和的偉大業(yè)績準備了必要的條件,在共和國的旗幟上抹上了亮麗的一筆。
當然,這股“留日熱”也暴露出不少問題,諸如:1、政府主導地位缺失,具有一定的自發(fā)性;2、出國沒有嚴格的考試,無法保證留學的質量;3、學習科目過于寬泛,造成不必要的浪費;4、留學管理無力,問題時常發(fā)生;5、數(shù)量可觀,成才較少??傊瑤в衅鸩诫A段的許多不成熟。
本網(wǎng)站的信息及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于網(wǎng)絡及各院校網(wǎng)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