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05年年底,在全國七百余所本科院校中,新建的本科院校有198所,占總數的三分之一。這個龐大的群體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肩負著越來越重要的歷史使命。
這些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本科辦學歷史不長,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多未解難題和困惑,主要表現在:一是傳統??茖哟渭寄芙逃c本科教學模式如何嫁接。在升格前,這類高校大多從事技能性教育且多為示范性學校,具有一定的經驗和特色,升格后為了符合本科院校的評估要求和建設標準,經驗和特色并未發(fā)揮作用;二是傳統辦學與特色辦學如何結合。這些高校目前多處于本科教育的規(guī)范階段,辦學特色并不是很突出,有的即便確定了特色辦學的思路,但操作點還不明確;三是發(fā)展變革與穩(wěn)定辦學如何協調。學校升格之初,在教育教學方式、學校管理觀念、人事管理方式等方面面臨諸多的變革,如何在變革的同時確保辦學的穩(wěn)定性是需要切實解決的問題;四是現實需求與政策供給如何匹配。部分政策,比如撥款政策、考核政策、人事政策等目前還存在供給與現實需求不匹配的現象,需要得到政策層面上的支持。
新升本科院校發(fā)展中的困惑,究其根源,在于此類高校的定位問題。首先是認知與能力因素導致定位不清。在觀念層面,有的高校管理者存在一種“惰性”,習慣于延續(xù)過去的作風和觀念,新升院校在重大制度改變和創(chuàng)新中難以準確定位;有的習慣于瞄準同類的知名院校,以此為目標確定本校的辦學定位,在不自覺中造成了定位的趨同或偏差。其次是市場與文化因素導致定位不穩(wěn)??忌凹议L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存在著“重道輕器”、“官本位”、“文憑本位”的傳統文化心理,這使得一些學校為迎合考生和家長的“胃口”而不合時宜地提升辦學層次。用人單位青睞于招聘高學歷層次或知名高校的畢業(yè)生,使得學校在辦學定位上不斷“攀高”;再次,政策因素導致定位不準。政府主管部門對學校的投入及其社會地位的確定往往偏好于學校的層次,客觀上激發(fā)了學校的升格情結。評估方式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辦學定位的趨同;此外,政績因素導致定位不實。我國高等教育事實上一直被視為行政機構的一部分,辦學層次越高的高校級別越高,領導班子成員的行政地位也越高,濃重的行政化色彩使得大學官本位思想嚴重,這也成為部分校領導一心追求升格的動力之一。
破解當前新升本科院校定位與發(fā)展的困惑,為學校提供更有效的對策支持,對于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健康和諧地發(fā)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根據對上海地區(qū)新升本科院校的調研情況,提出以下建議:
科學定位,確立技術本科教育的發(fā)展思路
堅持技術本科教育就要克服學術本科教育標準對其的影響,克服職業(yè)教育課程出現學問化的傾向,避免因脫離職業(yè)教育系統而導致的職業(yè)教育的隱性萎縮,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高級技術型人才的供需失調。
對新升本科院校而言,要堅持與此相匹配的課程設置和教育教學。課程設置應突出應用性,不僅要考慮本科教育的基礎性和階段性,也要充分考慮技術應用型人才對第一線工作的適應性要求。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根據生產或服務的現實需要,更多地傾向于實用技術與規(guī)范的經驗知識。理論知識的學習,除了要求學生理解相關結論及其推導過程,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掌握其使用方法,學會運用理論去指導實踐。教育教學應突出實踐性,高度重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加大實訓比例,加強實驗設備條件建設,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包括安排學生在專業(yè)對口的企業(yè)實習,著重熟悉工作的基本過程和增加對工作環(huán)境的認識。在整個本科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要規(guī)定至少有半年以上的實習期,并允許學生在企業(yè)完成畢業(yè)論文。
政府主管部門應鼓勵新升本科院校積極探索辦學新模式。辦學模式多樣化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內在要求,為此,應加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實現辦學主體、管理體制、籌資方式、人才培養(yǎng)模式等的多樣化。同時,政府應在政策引導、財政支持、就業(yè)平臺搭建等方面予以扶持,促進新升本科院校的準確定位和良好發(fā)展。
制訂有利于新升本科院校發(fā)展的政策及評價標準
新升本科院校發(fā)展需要政府部門提供相關政策,并予以分類指導,切忌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經費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新升本科院校的發(fā)展。高等教育作為公共性機構,政府財政理應傾斜,尤其應對新升本科院校給予較大支持。因為此類院校在升本過程中需大幅度提升基建等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更需要財力支撐。在增款前提下,引導學校適當下調學費標準或提供學生補貼,吸引考生報考,以提高生源質量。同時,建議設立專項資金,可嘗試兩種構想:一是在國家高等教育財政投入中分出一定比例設立專項資金,作為新升本科院校的附加發(fā)展費用,這樣可避免因“不對等”競爭造成資金過多流入實力雄厚的傳統本科高校;二是各省市級教育部門自設專項資金,對部分新升本科高校進行重點建設。
對新升本科院校的考核標準也應有別于其他本科高校。比如人才培養(yǎng)的考核,不可否認,新升本科與傳統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是有不同界定的,因此就不該用傳統的標準去考核新升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能力;又如科研考核,如果用現有標準考核此類高校教師的科研水準,可能大部分都過不了關。只有因校而異,制訂符合新升本科院校實際情況的考核標準,才能激發(fā)此類院校的活力和辦學積極性。
現行本科教學工作評估方案往往是通過數據核查的“硬標準”和評估專家個人判斷的“軟標準”評估全國多類型、多層次、多樣化的高等院校,顯然很難做到公平、公正和客觀。因此,必須進一步突出分類指導原則,對不同類型的高校用不同的評估標準去評判,改變以一把尺子度量各類高校的不科學做法。
建立新升本科院校的合作發(fā)展機制
新升本科高校之間要加強合作,建議成立協會或協調委員會等相應機構以及相關的協作機制。新升本科院校可以委派聯系人組成協會或協調委員會,政府派人參與并予以指導。通過協會或協調委員會,這類院校之間可以定期就有關問題進行研討,如探討教師互聘、學制相通、課程互選、學分互認等教學資源共享模式,避免資源的重復設置與浪費;探討學科、專業(yè)結構的設置及規(guī)劃建設,實現錯位發(fā)展,特色構建;協調并確定教學改革中需跨校開展的學術、教學活動和事宜,達到互通互融共同發(fā)展的目的。
新升本科院校的科學研究大多不是強項,但是不少學校在科研應用和社會服務方面還是有一定特色和專長。要提升新升本科院??蒲兴胶蛻媚芰?,可以采取科研集成的辦法進行校際合作,集中各校的優(yōu)秀人才、研究特長和研究資源,通過科研立項等方式,在合作中提升科研能力。利用這個平臺還能進行理論探討和學術交流,開展業(yè)務咨詢和培訓,以此促進此類高校的應用性科研發(fā)展。
新升本科院校還應建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共同體。教師發(fā)展共同體以同類學科或專業(yè)教師組成為主,同時由專家、骨干引領帶動,圍繞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交流、溝通、共享、協作,既使各成員能借助個體與集體智慧將公共知識轉化為個人內涵,又能通過成員教學個性的多元化,盡己所能促進協作共同體的發(fā)展,從而形成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人際關系,最終實現教師的全面發(fā)展與共同提高。(上海市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民盟中央常委、上海市委副主委 鄭惠強)
本網站的信息及數據主要來源于網絡及各院校網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